第三二七章 印度 (第2/2页)
然后把枪都放在桌子上,拿起桌子上的两颗子弹,放在眼前对比。
其中一颗子弹就是大明军队使用的制式子弹,口径为八毫米,使用黄铜铜壳,黄铜包铅弹头,使用无烟发射药。
另一颗整体也算是金属定装子弹,但制作远不如旁边的子弹那么精细。
类似于大明在日本战争期间,以及非洲开拓行动早期,大明子弹供应不足的时候,大明的民兵用过的临时子弹。
弹壳是黄铜薄片卷制而成,弹头也是纯铅的,口径是十二毫米,内部装填的是黑火药。
李策凌拿着大明的制式子弹问身边的官员:
“这种口径更小的步枪和子弹,我们现在能搞到多少?能够一千人的部队使用吗?”
旁边的官员赶紧摇头摆手:
“禀陛下,我们目前总共只有十杆八毫米步枪,八毫米的子弹还剩下不到一百发,别说一千人了,十个人都不够用的。
“大明军队对这种子弹的管制非常严格,我们只能搞到少量样品拆解研究仿制。
“除非大明官方直接批量提供这种子弹,否则我们不可能把这少量的样品拿出来,作为军队的正常弹药使用的。”
李策凌右手捏着那个子弹,放在眼前仔细的观察:
“你说是要学习和仿照,但是到现在也完全没有结果,那些工匠们都是干什么吃的?
“我不是专门给人给钱,从大明挖过来了一批工匠们,他们怎么也造不出来?”
官员也是苦着脸继续解释:
“启禀陛下,这种子弹太过精巧了,咱们大顺的工匠和机器,确实都做不出来。
“关键是这种子弹看似小巧,但却不是一个工匠做出来的。
“甚至是每一部分也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,弹壳、底火、弹头这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好几个工人。
“这些工人不是各自手工敲熔炼,而是操作专门的机器制作。
“那些工匠都说了,我们把他们挖来也没用,把他们所有的工人一起挖来也没有用。
“没有大明朝廷的机器,大明的工人也做不出来。”
李策凌听着有些烦躁和嫌弃:
“大明工厂里面用的什么机器,我们就去准备什么机器就是了。
“你让那些工匠把机器的图样画出来,让我们的工匠配合他们做出来就是了。”
官员继续苦着脸解释:
“那些机器我们也做不出来,大明的工匠们甚至不知道那种机器是怎么运作的。
“那些机器并不是一些锤子、风箱之类的简单工具,而是规模很大的、结构非常复杂的大型机器。
“而且那些工匠也说了,就算是他们知道他们用的机器怎么制作,同样也做不出来。
“制作那些机器用的材料主要是各种合金钢,我们大顺根本造不出来。
“特别是子弹的装药,那种特殊装药是多种材料调配的,秘方也是绝对秘密而且非常的危险。
“我们和工匠们讨论过之后,只能利用旧有的传统工艺手段,制作出功能相似的步枪和子弹。
“大明的枪管是钢制的,按照工匠的说法是一体成型,用专门的无缝钢管,像是挤压面团一样,直接挤压锻造出来的。
“据说一台机器一天就能生产上几百根枪管,一个月就能生产上万根。
“我们只能让铁匠挥舞着锤子,在工作台上卷制锻铁的枪管,制造的速度非常慢,而且不如大明的枪管牢固。
“我们没有办法生产威力巨大的无烟发射药,只能用传统的黑火药替代。
“威力变小了,倒是正好不用担心炸膛。
“我们没有办法给铅弹包上铜壳,只能用纯铅弹作为子弹,结果是容易在线膛里面挂铅,一杆枪打不多久就没用了。
“我们造不出一体化的弹壳和装药,只能用铜箔卷制出类似的结构,密封效果不如大明步枪。
“最终的结果就是,我们做出来的这种步枪,重量大、威力低、精度低……”
李策凌听着这些抱怨就有些烦躁:
“照你这么说,我们永远不可能造出大明相同水平的枪械了?”
官员沉默了几秒钟:
“我们如果有大明的炼钢厂,有大明的硝酸工厂,大明的钢管厂,大明的蒸汽机厂。
“还要有大明的液压冲压机厂,大洋的化工厂等等……
“要有大明所有相关工厂,还要有大明的所有生产设备,才能制造出大明的步枪。”
李策凌听到这里就直接摆手:
“够了,你让我到哪儿去给你找这些东西?
“我们与大明……只是名义上的藩属。
“大明的这些工厂和机器,就算是正式的藩属国,都未必能够得到。
“更加不可能给我们使用了。
“我们只能另外想别的办法,提升我们的武器的威力。
“大明对我们……不可能完全放心。
“现在他已经解决了欧洲的麻烦,稍微喘息之后应该就会来收拾我们了。
“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尽可能完全的准备。”
周围的几个官员听完面面相觑。
他们不是不知道当前的局势,而是对局势以产业感到绝望了。
过去的短短三十年间,大明的力量迅速膨胀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。
三十年前的时候,大明对顺国是无可奈何的,对当时的清国也是无可奈何的。
但是在将近二十年前的时候,大明就用短短一年的时间,就消灭了清国这个死敌。
而后更是在全世界到处征战,迅速征服了整个非洲、美洲、霖洲。
又抓住机会控制了欧洲最为重要的地方。
绝大部分国家的君主和官员都认为,大明的力量之所以膨胀的如此之快,关键还是大明的机器和武器太强了。
那些机器和武器都是大明的天工皇帝亲自创造的。
其实李策凌这种传统帝国君主,本身对技术发展并不是特别的重视。
是因为天工皇帝朱简烜的存在,是天工皇帝以往的丰功伟绩,让李策凌开始重视工匠。
但重视的结果却是绝望。
李策凌倒是明白,制作一样东西的条件不具备,那就先去准备这些条件,让条件变成具备,也就是创造条件。
但是创造条件这件事情,却好像是一环套一环,好像永远没有尽头一样。